关闭

青少年应怎样迈过心理问题这道坎?

2017-12-14  15:05:32  来源:齐齐哈尔日报   作者:刘光余

孩子们怎么了?

“我有一个案例,一个男孩有抑郁和焦虑的双向障碍,他总是用铅笔和圆珠笔戳自己的胳膊,以至于留下了很多伤痕。还有一个女孩在上大二的时候患上了轻度的精神分裂症,虽然体重已经达到200多斤,但是她一直在寻找食物,仿佛永远也吃不饱,并且不断地抚摸妈妈的身体。”在市青少年心理研究会会长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余波的叙述中,许许多多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案例听起来很是惊心。

实际上,在余波多年的心理咨询师生涯中,像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。在她经手的心理咨询个案中,青少年的案例占了绝大部分,平均每个月都有十几个孩子在家长的陪伴下找她进行心理咨询。

余波说:“亲子关系、情感问题、与同学相处的问题以及如何应对学习压力等问题比较普遍,更为严重的是,在我接触的青少年案例中,有近40%的孩子已经不是心理问题而是达到心理疾病的程度。”

为应对日益凸显的青少年心理问题,2013年10月20日余波成立了齐齐哈尔市青少年心理研究会。截至目前,市青少年心理研究会记录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案例近千件。

问题根源在哪儿?

在心理学中有这样一句话:孩子的问题,不是孩子本身的问题,而是家长的问题;家长的问题,也不是家长本身的问题,而是家庭的问题。再往大了说,孩子和家长都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下,都受到了社会风气的影响。

在余波看来,现在的青少年面对的是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,家长们的焦虑情绪很容易传导到孩子的身上,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,致使家庭所有的希望也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。高期望势必带来高压力,孩子的负面情绪和压力过大,多源于家长和学校的期望值过高,这种压力是前几代人都未曾感受过的。

而家长们对教育孩子有两个极端,一方面极度溺爱,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的怎样都行;另一方面又极度打压,比如绝对不允许早恋,绝对不允许不服从家长,等等。

这些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,独享一个家庭中所有的资源,从小基本上是有求必应,很少有受挫折的机会和体验。他们天生就具有独一性的人格,思维独立,自我意识强,却又有很重的依赖心,有的孩子感觉不到父母的爱,没有安全感,于是“熊孩子”、“玻璃心”就应“孕”而生。

我们该如何应对?

在余波接触的案例中,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,在教育孩子的时候,家长和老师一直处于强势的地位,孩子的内心一直处于压抑的状态。一旦孩子发现家长和老师的软肋,就会集中爆发出来。学校和家庭衡量孩子是否成功,标准就是学习成绩,正是这种“窄化”的观点成为不少孩子生命中无法承受之重。

怎样才能迈过这道坎呢?余波认为,家长和老师不要讳疾忌医,一说起心理问题就退避三舍,既要重视孩子智商、情商的培养,又要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,让孩子经历挫折变得更加“皮实”。

一旦发现问题的苗头,家长和老师应该尽早和心理咨询师或者心理医生取得沟通,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,因为心理危机处理是非常关键的。让孩子有适当的情绪抒发途径是最好的,就像是让火山小规模的、持续的喷发一样,并不会造成多大的破坏,而火山长时间积聚力量带来的大爆发就可能是毁灭性的。

责任编辑:林菽蔚
相关阅读